西漢能吃到韭菜炒蛋
現在我們吃到的菜品主要以炒菜為主,而中國烹飪中炒的技術也是歷史悠久,可能萌芽于殷商時期,但還有待進一步考證。不過春秋戰國時代炒法應該已出現,專家何紅中說,此時我國已具備“炒”的物質條件:薄的銅鍋、動物油脂,以及能將肉類切成細絲、薄片的刀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杜新豪指出,至少宋代,炒菜方法已經非常成熟。
如果愛吃“韭菜炒雞蛋”,那么你就有口福了,因為韭菜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蔬菜,在西漢的時候就可以吃到,因為西漢《鹽鐵論》中已經出現了這道菜。我國史前時期已經開始種植油菜、葫蘆和甜瓜。此外蘿卜、冬瓜、絲瓜、筍、蔥、姜等也都原產中國。
但是如果你愛吃西紅柿炒雞蛋、熗炒土豆絲、辣子雞丁等這些家常菜,那你可能就要等到明清甚至民國時期才能吃到了。因為西紅柿、土豆和辣椒都是地地道道的“舶來品”。此外,大蒜、黃瓜、菠菜、胡蘿卜、南瓜、紫甘藍、花菜等也來自域外。
專家杜新豪介紹,西紅柿、土豆、辣椒都是美洲作物,基本都是明清時期通過海運從東南沿海傳入我國。它們的傳入豐富了我國蔬菜的種類,但作用卻不甚相同。土豆的傳入主要是在某些地區起到了補充主糧的作用,養活了更多的人口;番茄初期主要作為觀賞作物,清末民國才進入菜園作為蔬菜,而大規模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后;辣椒的傳入則對中國飲食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,使得西南一些地區形成了無辣不歡的飲食文化。 (《文史博覽》)
(編輯 吳琪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