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 棗
七月十五紅眼圈,八月十五打棗稈。過了七月十五,棗開始紅了,也有了甜味,我們也開始惦記著去哪里打些棗吃。
其實,前幾日已經在市場上買過梨棗了,甘甜是甘甜,但沒有自己參與打棗的樂趣。
星期天下午,便和朋友相約,拿了長長的搭鉤,帶了孩子騎了電摩去后溝打棗。說是打棗,也兼帶游玩散心。
后溝就在出村口,以前溝里是條羊腸小路名曰瓦渣灘,后來開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面,是通往鎮上的一條主干道。
每次從后溝路上經過,我都會留意和欣賞溝邊土崖上那些茂密的棗樹。土崖丈余高,長滿了大棗樹和酸棗樹。大棗繁得像蒜辮,酸棗多得像星星,這真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美食,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這些棗樹野生野長,沒有肥沃的土地滋養,也沒有寬敞的場地棲身,更沒有人去修剪管理,但它們戰酷暑斗嚴寒櫛風沐雨,全身心地抓緊土崖上的土深扎根,積聚養分,向著陽光生長,朝著天空拓路,照樣長得枝繁葉茂,碩果累累,著實讓人敬佩。
說話間,我們就到了后溝。抬頭看,土崖上的棗少了很多,地上一層蔫了的落棗。棗肯定被不知多少人打過了。
我們來到一處比較紅比較大的棗樹跟前停下了車,我仰起頭拿搭鉤伸上去,勾住棗樹的枝干,使勁搖晃了幾下,頓時“噼里啪啦”像下雨一樣,大棗落了一地。
“哎呀,打我頭上了!”
“哎呀,這么多啊!”
孩子從沒見過這么多棗,高興得直叫喚。我撿起幾個棗,咬了一口,一股蜜糖般的汁水瞬間在嘴里化開,今年的棗甜得很!朋友也直驚嘆,這崖棗怎么會這么甜,我們分析可能今年前季雨多,棗長得好,后季雨少,棗就甜。
不一會,手提袋已經沉甸甸地裝了大半袋子棗了。
土崖上小酸棗也已紅了,小巧玲瓏,圓潤可愛,我拽下枝條,孩子也跑過來摘。他吃了感覺不酸,我讓他多摘點,帶到學校讓小朋友也吃。他說:“我知道,老師說過,好吃的是要分享的。”
我們邊走邊摘,上了坡,就出了后溝。過了丁字路口,進入了高望崖地段。高望崖上也有棗,但棗樹下面多是半人高亂蓬蓬的野草,不能近前不說,就是打下棗來也找不到撿不到,我們只得作罷。最后一商議,說,都說孝原棗好,今天總是出來了,干脆再到孝原溝邊看看棗好不好。
騎著電摩走到北邊大路上,向東拐,右手邊緊挨著的就是進六毋村的大路,不過這塊地方屬于西孝原村。
這條路不同于剛才我們村的后溝,后溝是兩邊土崖高,路夾在中間,而這條路兩邊則是深溝路在高處。
路兩邊有護欄,但也擋不住棗樹的生長,棗樹枝條有的朝上長,有的朝下長,占據了它能控制的所有空間。
“這么美啊!看,多繁!看,多紅!”
“這棗大得多哩嘛!”
看到棗樹,我和朋友不由得齊聲喝彩。趕緊停了電摩下來,我拿了搭鉤鉤住一根棗樹枝條,喊朋友趕快過來摘。
太陽在晚霞簇擁下,漸漸地躲到地平線下面去了,天色不早了,我們也收獲頗豐,心里美得無法形容。 (暢月珍)